港媒:美国的“中国通”越来越匮乏
香港《南华早报》8月1日文章,中国通原题:对于美国的港媒下一代中国专家来说,挑战不只是美国语言和能否入境 22岁的帕特里克·贝勒是美国常春藤大学中国研究专业的毕业生,符合从事以中国为重点的越匮职业生涯的所有条件,如语言技能、中国通在中国的港媒经验等。找到像他这样的美国人并非易事。如今,越匮有关中国的中国通专业知识比以前更有需求,但想从事中国研究的港媒外国人越来越少。贝勒还面临一个挑战:无法进入中国。美国贝勒说:“没有面对面的越匮互动,了解中国变成一项挑战。中国通”他曾于2016年和2019年造访中国,港媒每次都是美国通过美国国务院参加为期数周的项目。
贝勒从中学起就在美国学中文,他想通过在北京一所顶尖大学攻读硕士加深在中国研究方面的专业知识。疫情期间的严格入境政策影响了几乎所有想进入中国的外国人,但由于华盛顿和北京关系紧张,美国人受到的打击尤其大。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发布的数据,2019-2020学年只有2481名美国公民赴华学习。这意味着比前一年下降78.7%,创下10年来新低。
曾担任美国驻华大使馆环境科技参赞的黛博拉·塞利格森认为,华盛顿也有责任。特朗普政府期间,很多从事中国研究者担心自己与中国的关系可能让人产生看法。公众注意力越来越多转向中国可能如何危及美国国家安全。在特朗普时代,一些知名美国教授因与中国的联系而遭指控。
美国人有机会通过在华学习、工作或生活来积累广泛而深入的经验,这有助于在美国政府、私营部门和学术界培养“中国通”。美国政策制定者认为中国是美国在21世纪“最严峻的竞争对手”。因此,拜登政府明确表示,在外交、军事和情报事务方面的中国专家队伍必须壮大。但目前美国年轻人还没有像前辈那样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网络、积累经验。
想成为中国专家的贝勒认为,只要语言能力够强,在华的第一手生活经验不必是成为中国事务专家的先决条件。但他也承认,当他人在美国时,对华看法会发生变化,“当在美国时,注意力会更多转向敏感和复杂的话题。而当你在中国学习时,有更多机会专注于合作与发展”。(作者Kinling Lo,陈俊安译)
(责任编辑:休闲)
- 贵州茅台首次单独披露茅台酒经营数据,年内含税收入破千亿,但增速下降
- 巴菲特畅谈收购Alleghany保险:很偶然的一件事
- 持续打击大陆渔船 台湾的动机“不可告人”
- 芒格批评罢免巴菲特董事长职位的股东提议
- 人民银行条法司副司长谢丹:将配合有关部门推动金融稳定法立法进程
- 50万份流调信息背后的上海疫情
- “宁王”透露二季度涨价!电话会议上,曾毓群认为产业还会有10倍增长……
- 国家统计局:4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继续下降,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回落
- 理性消费成大趋势,走过14年的“双11”接下来的路怎么走
- 日本外务大臣对蒙古国进行正式访问
- 特斯拉召回1.4万辆车:存在撞车风险 年内第三次召回
- 巴基斯坦总统吊唁在巴遭恐袭遇难中方人员
- 我国现存啤酒相关企业6.9万家,山东省位居第一
- 码头工人违反“闭环管理”致200人隔离管控被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