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促成首例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解企业燃眉之急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张漫子)“过去从高校获得技术专利许可至少需一年,北京如今从双方启动协商到协议签订只需半个月,促成成果没想到还是首例‘零门槛’。”北京高新技术企业维泰凯信新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毅说。科技
近日,先使维泰凯信新技术有限公司以“零成本”从首都师范大学获得专利“阶梯加热红外热破技术测量厚度的用后业燃方法”的使用许可:公司在一年内可免费使用该专利技术,一年后再开始支付第一笔专利许可费用。付费得益于“先使用后付费”这项新政策,解企急该团队已迅速基于专利技术开展新一代产品研发,北京步入转型升级的促成成果快车道。这是首例北京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的首例。
“‘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主要是科技为解决中小企业使用高校科技成果面临的渠道不畅、许可费用高等问题。先使”北京市科委、用后业燃管委会副主任张宇蕾说,付费该模式将代替此前“一次性买断”的“先付后用”模式,降低成果转化门槛。
北京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量多、发展速度快、技术创新需求大,理应是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但从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现状看,中小企业还不是承接科技成果的主体。
首师大科技处处长兼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唐舜说,过去成果转化存在合作机制不稳定、信息披露和交流渠道不畅、成果估值手续多、定价难、效率低等堵点痛点,不仅使高校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无法充分发挥价值,也无法满足中小微企业转型阶段对高质量技术供给的迫切需求,制约了科技企业发展步伐。
瞄准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痛点,近期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会同多部门共同制定《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开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鼓励高校院所通过许可方式转化科技成果,授权中小微企业先行使用,同时约定后续收益,降低双方合作门槛,促进高质量科技成果向中小微企业流动,更好发挥中小微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
唐舜说,政策还引入担保机制,帮企业承担成果转化风险,也保障高校科研团队权益。(完)
(责任编辑:综合)
- 31次!11月北交所公司获调研次数创新高,外资机构也在悄悄布局……
- 人民日报评论:影视营销,回归内容才能走得更远
- 国研中心专家冯俏彬:大规模留抵退税为经济运行注入确定性
- 新股提示:荣昌生物今日申购
- “最后一次创业”的罗永浩官宣:完成5000万美元天使融资、估值2亿美元,要打造“下一代个人计算设备平台”
- 国外网友找到Android系统可能出现在PC设备上的证据
- 阿里250亿美元“史诗级回购”引来股价暴拉,当前百家港股回购,谁会是下一个阿里?
- 美国疫情结束后退休?福奇:我得确保疫情真正结束,再考虑做别的
- 八大博客看后市:中字头持续拉升 A股反弹能否重启
- 特斯拉在欧洲首座超级工厂开工并交付新车
- 欧盟通过关于能源安全的法规草案 呼吁成员国集体“买气”
- 药明康德:2021年净利同比增长72.19% 拟10派5.174元
- 首只开盘即破发公募REITs诞生
- 新“玻璃大王”诞生?信义玻璃营收首超福耀玻璃,昔日大王罕见回应排名之争